如果古代也有海绵城市一说,那应该是苏州古城这样子。北宋著名文人朱长文评论苏州城说:“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经营乎。”一座水城却无惧水患,古代苏州的“海绵城市”规划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
以水为中心的城市布局
苏州在春秋时代建立都城时,受周王朝营国制度的影响,继承井田制方格网经纬涂制来规划苏州城的道路系统。但伍子胥等苏州先哲不拘泥于传统规划的制约,将楚国治水理水的经验,运用于吴国新建的都城并有所创新。在经纬涂制方格网道路基础上,结合苏州的实际,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之优势,扬水之长,因水制宜,创造性的规划以水系为脉络,河道为骨架,道路相依附,构成“水陆相邻、河街平行”、“前街后河”,河道与街巷均双双纵横交织成方格网形,水陆紧紧互相依靠,相辅相成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
从伍子胥创建苏州城,“筑斯城、凿斯池”,并在城四周设立八对水陆并列的城门,开凿城内河道和围绕城垣的护城河,组成了城内、城外合一的水网体系,奠定了水城的总体格局和基础。之后,又历经千年的苦心经营,至迟到唐代,城市的总体规划和格局已相当完善和定型,形成了规划有序、结构科学、布局合理的双棋盘式河道体系和街巷体系相结合的水城格局。
晋·左思《吴都赋》有“通门二八,水道陆衢”之论。唐《吴地记》云:“八门皆通水陆”、“城中大河三横四直,郡郭三百巷,桥梁三百多座。”城市宏伟壮丽,被升为雄州。唐代先后做过苏州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太守,他们写下了许多描述苏州城市格局和风貌的纪实诗,其中尤以白居易为最。韦应物的“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白居易的“远近高低寺间出,东西南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白居易诗友张祜的“万家前后皆临水,四槛高低尽见山。”等等,都足以证实,唐代苏州城已是河街水陆纵横交织,桥梁栉比,凸现出水陆双棋盘式格局的城市规划特点和风貌了。
苏州城由于历经多次兵燹战乱,唐代城市的建筑已所存无几,但城市的河道水系却保存下来了,给我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水陆双棋盘式城市格局。正是这个以水为骨架的城市基础,苏州的先辈能以独特的智慧和坚韧的毅力使被战火毁坏严重的苏州城,迅速得到复兴。世界著名的宋《平江图》就是记录了苏州前人在战乱后重新规划建设成果的丰碑。
反复研读宋《平江图》,显示在我们面前的宋代苏州城的布局和风貌是:古城稠密的河道,计有82公里,桥梁314座。纵横交织成方格形的河网。街巷与河道紧紧相邻和平行,亦是方格形的路网。河道和街巷的走向多呈南北或东西直线状,这河与街构成两张水和陆的方格网,双双相依又紧靠,几成重叠状,宛如两张中国围棋棋盘重叠在一起,称作“双棋盘式”的城市规划格局。
不仅在城内创建了水陆双棋盘式城市格局,同时,城周护城河围绕,还在城垣四周创立了八对水陆相邻并列的水城门和陆城门。再加上向外伸出的胥江、上塘河、元和塘、至和塘、等河道与护城河连结,并对外沟通向城乡。自隋代起又有京杭大运河绕在古城南、西而过。这许多河道共同构成了以双棋盘格局为核心的,城内、城外有机结合的、完善河网水系。自春秋起,太湖活水,源源不断流入城中,即所谓“众流贯州”。城内外河水和交通船只从建城2500 多年来均息息相通,从未间歇过。因此,水滋养了苏州人,水也滋养了苏州城,使她成为充满活力的水城。
“恃水作脸” 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平原,北通长江,西接太湖。从长江中下游太湖平原这一整体区域来看,年降水量接近1200毫米,且不时有长江水患,历史上就是洪涝灾害多发区。但是,苏州古城凭借其科学的城市选址和城市规划,历史上少有洪涝灾害。一方面,苏州古城与太湖之间为丘陵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太湖洪水的影响。另一方面,苏州古城城内标高一般在4.2米~4.5米(吴淞标高),普遍高于一般年份的洪水水位(有记载的历史最高水位为4.37米(1954年))。据《苏州府志》记载,自西汉至清的2000余年中,洪水犯苏州城仅七次,自唐以前五次,宋朝时仅有两次洪涝灾害的记录,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以后至清末700余年则再无洪水之害。
苏州古城的双棋盘式城市格局不仅是城市规划上的独创而且是十分科学的。
苏州城,以纵横交织的双棋盘城市格局的河道水网为核心,并通过八座水城门与城外众多河、湖构成庞大完整的水系,出色地解决城市与水的各种关系。
古城内有八、九十公里河道,如蓄水库能承受数百万立方米容量的暴雨,而众多通畅的河道成为城市的泄排水系统,再加上高大的城墙、坚固的八座水城门和门闸,组成一个拒水害、兴水利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
北宋著名文人朱长文评论苏州城说:“凡设险守国,必有城池,若夫曲渠,吐纳交贯,舟楫旁通,井邑罗洛,则未有如吴城者,故虽号泽国,而未尝有垫溺之患,信智者之经营乎。”(《吴郡图经续记》)。苏州古城完善的城市水利工程体系,曾作为治水方略的科学实例,推动着中国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向朝廷上奏陈述治水之策时说:“江南旧有圩田,每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苏州以水陆双棋盘格局为核心的总体规划,正是这种旱涝不及、确保人民用水又安全的大城,显示了苏州古代杰出的城市规划水平和驾驭水、治理水的高超技能,创建了一个有水利而无水害,融适用、经济美观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网城市。
虚空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水陆相邻、河街平行”的双棋盘式水城格局,在苏州城的空间构图上居于主要地位,它本身就形成了一个虚实相生、相间的完美城市空间,而城市虚实空间结合,疏密得当,是现代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它不但为独特的城市空间艺术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而且对调节城市气候、净化空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河道水巷形成纵横交织的水上空间通风走廊,促进了城市空气的循环,夏季循此空间走廊导入凉风,改良小气候。水面空气较湿润,众多水体在城内均匀分布,滋润了城市空间环境,利于草木生长,有助于吸尘,减少尘埃、降温、隔离噪音和保持空气的清新。总之,棋盘式河网水系构成的规模庞大的虚空间,再以水与绿相结合,为城市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人民长期受益,而大大有利于身体的健康。
苏州现代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早在海绵城市概念提出以前,苏州就已经通过雨污分流改造、建设改造排涝泵站等各种措施降低内涝风险、消除黑臭水体和雨水收集利用。
2009年,苏州完成《苏州城区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课题研究,并发布《苏州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技术指南》。
2015年9月正式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出台《关于成立苏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和《关于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通知》。
2016年初发布《苏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科学指导海绵城市相关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同时发布《苏州市园林绿地雨水控制工程技术指南》,探讨苏州园林的景观、物种要求与海绵城市建设方式的融合。
2016年4月建成开源的苏州园博园,运用了10项典型的海绵技术措施,为苏州海绵城市建设提供试点。
(摘自《管廊建设》)